教育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学工作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培养 -> 培养方案 -> 正文

2016版农业信息化研究生培养方案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5-11-17

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农业信息化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6版)

一、培养目标与要求

(一)培养目标

主要面向农业信息服务站、涉农企业等农业信息化领域管理和服务部门,为农业管理、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农业推广、涉农企业等部门中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各种岗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学生应能掌握农业信息化技术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能独立从事农业信息化应用技术领域的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

(二)具体要求

1.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树立科学发展观,具有认真负责、勤奋敬业的职业道德,团结协作、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能热心于从事农业信息化相关领域工作,具备适应于艰苦工作环境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2.专业知识:掌握农业信息化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3.专业技能: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开发技能,能从事农业生产领域的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存储、传输、利用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研究;具备有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和推广的能力。

二、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主要为国民教育系列应届和往届大学本科毕业生、具有本科学历和相关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及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一)学习方式

采用全日制学习和非全日制学习两种学习方式。

(二)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但提前完成学位论文且达到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研究生毕业条件的,可提前到2年毕业;特殊情况下,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不得超过4年。

四、课程体系与必修环节

(一)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应修课程总学分不少于28.5学分,课程设置见表1

1   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序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段

模块一:公共课(11学分)

1

英语

32

2

第二学段

2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32

2

第二学段

3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32

2

第二学段

4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32

2

第二学段

5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6

1

第三学段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第二学段

模块二:领域主干课(9学分)

1

农业信息化导论

32

2

第二学段

2

农业信息获取

32

2

第二学段

3

农业信息化案例

16

1

第二学段

4

农业信息处理与分析

32

2

第三学段

5

农业应用系统开发

32

2

第五学段

模块三:专业技能选修课(学生选一个专业方向,5学分)

1

方向一

Web数据库技术

32

2

第二学段

2

JAVA EE开发技术

32

2

第三学段

3

B/S模式软件开发案例

16

1

第五学段

4

方向二

信息安全技术

32

2

第二学段

5

TCP/IP网络协议与编程

32

2

第三学段

6

网站设计与开发

16

1

第五学段

模块四:专业拓展选修课(选修不少于3.5学分)

1

公文写作

16

1

第三学段

2

农业项目管理与评估

16

1

第三学段

3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专题

8

0.5

第三学段

4

创业管理

16

1

第五学段

5

公务礼仪

8

0.5

第五学段

6

农业法制

8

0.5

第五学段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信息化领域的研究生,应补修本领域本科阶段的3门主干课程《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C++程序设计》,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2.专业实践(6学分)。研究生须按照《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暂行规定》的要求,在基本学制年限内从事不少于10个月的专业实践,主要安排在第一、四、六学段进行。研究生须在校内外导师指导下制定《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并于实践结束后撰写专业实践总结和专业实践研究报告。专业实践考核评定为合格以上的研究生方可取得相应的学分。

(二)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制定个人培养计划、论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职业道德教育、主讲专题报告1场、参加省级以上学术会议或行业会议2场次等。具体要求按照《6165cc金沙总站检测中心研究生培养管理规定》执行。

研究生按本领域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取得规定的学分,完成规定的必修环节后,方可申请毕业和论文答辩。必修课70分为合格,选修课60分为合格,课程学习取得合格成绩方可计算学分。

五、培养过程与方式

(一)培养过程

结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按照有利于学生到农业生产一线参加专业综合实践和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信息化领域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划分为7个学段。其中3个学段进行理论学习,3个学段进行专业实践,1个学段开展学位论文答辩相关工作。具体安排如表2、表3

2   全日制学习培养过程中的节点及其要求

序号

学 段

时间区间

培养环节及内容要求

1

第一学段

(认知实践)

78

1.调研实践(调研单位:涉农IT企业、农业信息化管理部门、农业基地

2.调研讨论总结

2

第二学段

(理论学习1

9-次年1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2.完成课程学分(13学分)

3.职业道德教育

寒假

3

第三学段

(理论学习2

2-4

理论学习,完成7学分

4

第四学段

(专业实践)

4-10

1.学位论文开题

2.专业实践(实践单位:涉农IT企业,岗位:农业信息化技术员或农业信息化设计师)

5

第五学段

(理论学习3

11-次年1

1.完成课程学分(6.5学分)

2.职业道德教育

3.中期考核

寒假

6

第六学段

(综合实践)

2-4

1.综合实践(实践单位:涉农IT企业,岗位:农业信息化规划师、农业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农业信息系统分析师,每人只选一个岗位)

2. 完成实践总结与研究报告

7

第七学段

(毕业论文)

5-12

1.完成学位论文

2.论文评审与答辩

3   非全日制学习培养过程中的节点及其要求

序号

学 段

时间区间

培养环节及内容要求

1

第一学段

7月-8

1.调研实践(调研单位:涉农IT企业、农业信息化管理部门、设施农业基地等)

2.调研讨论总结

2

第二学段

9-次年1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

2.完成课程学分(13学分)

3.职业道德教育

3

第三学段

2-4

完成课程学分(7学分)

4

第四学段

4-10

1.专业实践(实践单位:学生所在工作单位)

2.学位论文开题

5

第五学段

11-次年1

1.完成课程学分(6.5学分)

2.职业道德教育

3.中期考核

6

第六学段

2-4

1.综合实践(实践单位:学生所在工作单位)

2.完成实践总结与研究报告

7

第七学段

5-12

1.完成学位论文

2.论文评审与答辩

(二)培养方式

1.实行校企双主体协同培养。建立学校与涉农IT企业、农业信息化管理部门协同培养运行机制,在招生、培养、学位论文指导、学位授予等各个方面实现共同管理,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建设研究生实践基地,使学校与行业企业真正成为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共同主体。

2.实行校企双导多师联合培养。建立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培养学生的双导师制,采取多个校内专职教师和多个校外兼职教师组成的课程组完成教学任务的多教师课程教学模式。

3.实行双段交替多岗实践培养。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建立多岗轮换实践制度。第一学段、第四学段、第六学段到涉农IT企业、农业信息化管理部门分别进行认知、专业和综合实践(具体轮岗实践内容及时间安排见表4)。在同一单位的不同岗位上完成专业综合实践的根据不同岗位的性质分段进行。

4  全日制农业信息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轮岗实践内容及时间安排

学段

实践单位

岗位

专业综合实践内容与要求

第一学段

涉农IT企业

农业信息化技术员(初级)

1.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2.学会撰写文档与养成写文档的习惯

3.培养需求理解能力

4.规范化的代码编写习惯

5.培养模块化思维能力

6.培养测试技能

7.培养学习和总结的能力

第四学段

农业信息化项目组或涉农IT企业

农业信息化设计师(中级)

除了第一学段的内容和要求之外,还需要训练如下内容:

1.需求分析能力

2.整体框架能力

3.流程处理能力

4.模块分解能力

5.整体项目评估能力

6.团队组织管理能力

第六学段

涉农IT企业

农业信息化规划师(高级)

农业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高级)

农业信息系统分析师(高级)

第六学段担任见习项目经理训练内容包括:

1.学会全面对项目的质量和进度负责,整个项目的组织者和直接领导者。

2.尝试做用户需求调查的主要负责人,与用户沟通的主要协调人。

3.学会起草用户需求报告\系统可行性分析报告、系统需求说明和设计任务书等,制定系统开发计划,制定系统测试方案,制定系统试运行计划。

注:非全日制学习方式研究生不同学段的轮岗实践在学生所在单位完成。

六、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必须来自农业信息化的第一线,特别是设施农业技术、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农业信息处理、农业信息发布、交易和经营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课题,能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论文应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创新性、工作量和应用价值。论文工作一般要有工程背景。

(二)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可采用应用研究、调研报告、农业项目规划与设计、产品研发、推广项目技术与效益分析等多种形式。

(三)开题论证

在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撰写3000-5000字的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于第四学段提出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公开论证。开题报告确定后,应制订切实可行的论文工作计划,并予以实施。

(四)论文评阅与答辩

研究生须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环节,获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重点考察论文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研发生产与应用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应重点审查是否具有一定的工作量、先进性和工作量。

学位论文须提交3名同行专家进行评阅,其中校外专家至少1名,论文评阅通过后才能申请答辩。答辩时,答辩委员会应至少由5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或行业企业高层领导组成,其中至少有1名来自校外行业领域的专家。答辩人的校内外导师和论文评阅人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

七、学位授予

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必修环节等要求,成绩合格,取得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经校硕士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准予毕业,并颁发由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的毕业证和学位证。论文评阅或答辩申请无效的研究生,经论文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四个月后(时间应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按有关规定重新申请论文答辩一次,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由校硕士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